截止到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GN)共有120個成員,分布在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
亞 洲中國(33) 印度尼西亞(2) 日本(8)韓國(1) 馬來西亞(1) 越南(1)歐 洲奧地利(3)克羅地亞(1)捷克(1)
芬蘭(1 )法國(5)丹麥(1)德國(5)德國/波蘭(1)希臘(5)匈牙利(2)匈牙利/斯洛伐克(1)冰島(2)愛爾蘭(2)愛爾蘭/北愛爾蘭(1)意大利(10)荷蘭(1)塞浦路斯(1)挪威(2)葡萄牙(4)羅馬尼亞(1)斯洛文尼亞(1)斯洛文尼亞/奧地利(1)西班牙(11)土耳其(1)英國(6)美 洲巴西(1) 加拿大(2) 烏拉圭(1)非 洲摩洛哥(1)
接下來,給大家歷數位于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共同領略其不同的風采。
雁蕩山主要有靈峰、靈巖、大龍湫、三折瀑、雁湖、顯勝門、羊角洞、仙橋八大景區,有500多處景點。素以獨特的奇峰怪石、飛瀑流泉、古洞畸穴、雄嶂勝門和凝翠碧潭揚名海內外,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史稱“東南第一山”。其中,靈峰、靈巖、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蕩三絕”。雁蕩山的靈峰夜景,靈巖飛渡是其兩大特別景觀。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蕩。
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形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形。
貴州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所在地區構造線和地層總體走向呈北東方向,巖層發生構造變形的主要時期為燕山期,新構造運動的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的總體隆升。地層褶皺大多較緊密,背斜、向斜相間展布,背斜軸部多數被斷層斷開而地層出露不完整,區內褶皺對地下水運動及河流流向具有控制作用。
昆侖山脈與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間均以深大斷裂相隔。昆侖山地區以前震旦系為基底;古生代時為強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動,古生代末期經華力西運動褶皺上升,構成昆侖中軸和山脈的中脊;中生代產生拗陷,經燕山運動構成主脊兩側4000米以上的山體。昆侖山脈與構成分隔中國南部與北部的緯向山脈。
蒼山主體由古老的蒼山變質巖系組成。蒼山變質巖系經歷了前寒武紀(距今20億年以前)全球普遍發生的區域性熱動力變質地質過程,是楊子地塊的古老結晶基底,在遭受多次熱動力事件后又經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距今約6500萬年以來)的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變質巖組合,斑斕奪目的大理石就是這個組合中的一類。蒼山變質巖系為研究楊子地塊結晶基底特征及地質演化中的熱動力事件提供了實物標本。
除雅丹地貌外,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內還有其他類型多樣、造型奇特風蝕風蝕谷地貌。園區南部較為多見的風蝕谷與風蝕殘丘,其形成是由于暴雨把地表侵蝕成很多溝谷,然后,風再沿著這些溝谷吹蝕,這樣暴雨與風多次反復侵蝕,谷地逐漸擴大加深,發展成峽谷,稱為風蝕谷。另外,部分風蝕殘丘由于其砂泥層中垂直節理特別發育,又經過多次暴雨的反復切割與風蝕作用,松軟的沙土石被卷走,原來塊狀的巖石被切割成一條條的石柱,成為風蝕柱。這些風蝕柱讓強風又刀刻斧鑿般地雕成一個個似物似人、似禽似獸的造型,千姿百態,惟妙惟肖。風蝕柱受風特別的磨蝕作用,靠近地表的地方,氣流中攜沙量多,磨蝕作用強,使其下部凹進同部突出,再進一步發展成蘑菇狀,成為風蝕蘑菇。進一步發展,風蝕蘑菇就變得很不穩定,當大風吹來時,使之搖動,成為搖擺石。風蝕柱的根部也常常由于風的吹蝕作用而形成的凹坑,成為風蝕洼地。散布在地表的卵石或礫石,在風沙和相互間的作用下,可以被磨蝕成多個磨光面,而且邊棱清晰鮮明,造型奇特,這種石塊稱分風棱石。風棱石的形成非常奇妙,嵌在泥質物中的卵石由于泥質物被蝕去而裸露,其上部先受磨蝕,形成光滑面,后來卵石滾動,另一部分又受磨蝕,形成另一光滑面,類似作用多次進行。另外,風棱石也可以是由于風向變化,卵石從多個方向受到磨蝕的結果。
地質學家在安徽省天柱山發現了世界暴露最深的超高壓變質帶。大面積的花崗巖和豐富的片麻巖、榴輝巖使得天柱山一舉成為全球研究大陸動力學的最佳地區之一。據介紹,高壓-超高壓變質帶是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地幔中的巖漿在構造運動和超壓流體的共同作用下,以脈流的形式被擠壓上升,從而形成一條堅硬的帶狀巖石群,其顯著特征是巖石中含有大量黃褐色的榴輝巖,它一般存在于萬米以下的地幔之中,而天柱山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卻因為1.28億年前的燕山運動被抬升到了地表。這條罕見且保存完整的變質帶被科學界稱為一大奇觀,它的發現對研究大陸動力學具有深遠意義。此外,天柱山花崗巖在漫長的地質和自然風化作用下逐漸演變成“峰雄、石奇、崖險、嶺秀、洞幽”的奇特地貌。天柱峰、飛來石、千丈崖、神秘谷等皆為景區內的知名景點。而天柱山豐富的水資源也使得這里的水文地質遺跡多姿多彩。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類型有:包括沙漠景觀(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戈壁景觀(額濟納戈壁)、峽谷景觀(敖倫布拉格峽谷、額日布蓋峽谷、駱駝瀑布)和風蝕地貌景觀(海森楚魯風蝕地貌)。對園內地質遺跡成因和演化機制的研究,不僅對認識其自身的奧秘、促進風沙地貌學與沙漠第四紀地質學的進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認識區域氣候、沙漠、環流、水循環、大地構成等重大環境問題有重要意義。
五大連池黑龍山和火燒山的巖石成份非常特殊,它是一種富鉀的堿性基-中基性火山熔巖。由于其色率(40~55%)高于粗面巖和響巖類(35~20%),又不含有玄武巖應有的基性斜長石,所以它既不屬于粗面巖和響巖類,也不屬堿性玄武巖。因而日本地質學家小倉勉根據黑龍山、火燒山熔巖的形貌特征——狀似“龍形”,將其命名為“石龍巖”。
另外,形成鉀質火山巖的巖漿一般都來自地幔,這種巖漿的上涌和噴發與一定的地質構造環境相關聯,五大連池火山區位于東亞大陸裂谷系的軸部,它的形成很可能是在裂谷作用下的地幔柱上隆產生的。
五大連池地區內的14座火山均分布在北東向和北西向連線的交匯處,構成了棋盤格子式的布局。經地質學家研究,14座火山錐有規律排列地現象,是由地殼深處的斷裂所控制。五大連池地區北東和北西方向斷裂非常發育,并以北東向為主,地球內部的巖漿沿著北東和北西方向兩組斷裂帶的交匯處噴溢而出,形成排列整齊的火山錐。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嵩山山脈屬秦嶺山系東延的余脈,向東北、東、東南方向扇形展開,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區內地勢起伏較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嵩山山脈呈緯向橫貫全區,海拔400~1500m,相對高度1100m,最高峰——連天峰海拔1512.4m,嵩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92m。
泰寧地質公園以丹霞地貌為主體,兼有花崗巖地貌、火山巖地貌、構造地貌,構成一大型綜合性地質公園,其中石網園區、大金湖園區及八仙崖園區的龍王巖、大牙頂景區為丹霞地貌,金饒山園區為花崗巖地貌,八仙崖園區的白牙山景區為火山巖地貌。
峽谷極其發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多期構造活動形成的復雜斷裂系統加上流水作用,雕塑了地質公園溝壑縱橫的地貌景觀。由80多處線谷(一線天)、150余處巷谷、240多條峽谷構成的峽谷群,以其峽谷深切、丹崖高聳、洞穴眾多、生態天然為特色。
公園面積雖然細小,卻擁有世界一流的酸性火山巖柱,亦展現了5億2,000萬年至2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期間,通過沉積作用形成沉積環境的一段地質歷史,極具典型性和稀有性。其中火山巖柱為含硅質較高的酸性流紋火山巖,所占范圍為100平方公里(部分是海域),平均直徑1.2米,不論就規模和巖石特征皆堪稱世界罕見,更特別的是該處的火山巖同時展現凝灰巖和熔巖的特征,對其是如何形成的,地質學家至今仍看法不一,極具科學研究價值。此外,海岸作用在此形成了多種侵蝕和沉積地貌,其中的化石對于了解古老的古生代環境、地理、氣候及生物進化提供了線索。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地處大興安嶺山脈、燕山山脈、渾善達克沙地三大地貌的結合部。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是一個由第四紀冰川遺跡、花崗巖地貌、臺槽構造縫合線、高原湖泊、河流、火山地貌、沙漠、草原、溫泉及高原濕地等遺跡或景觀組成的綜合型世界地質公園。
在大興安嶺支脈的北大山上,有奇特的花崗巖地貌景觀,花崗巖石林地貌群形態各異,發育密集的水平節理和垂直節理。水平節理的發育一方面使巖體內部的應力得到釋放,避免了斜交節理在重力作用下使巖石崩塌倒伏,另一方面水平節理又大大減緩了冰劈作用。疏密不同的垂直節理把巖體分割成抗風化能力不同的巖塊,最終演變成花崗巖石林。
達里諾爾火山群地貌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九大火山之一,火山錐形態各異,被稱為“五大蓮池火山的微縮景觀”。地質公園內還有溫泉、沙漠、草原、湖泊、河流,高山峽谷及大興安嶺和燕山山脈中花崗巖侵入體及礦產資源。同時地質公園內還可見到史前人類活動遺跡,保存有多處史前人類遺存。
張家界武陵源砂巖峰林地貌代表了地球上一種獨特的地貌形態和自然地理特征。發育于泥盆系云臺觀組和黃家磴組,峰林集中分布區面積86平方公里,它是在特定的地質構造部位、特定的新構造運動和外力作用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舉世罕見的獨特地貌。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巖竟高達350米,個體形態有方山、臺地、峰墻、峰叢、峰林、石門、天生橋及峽谷、嶂谷等。公園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砂巖峰林地貌景觀為核心、以巖溶地貌景觀為襯托,兼有成型地質剖面、特殊化石產地等大量地質遺跡,構成獨具特色的砂巖峰林地貌組合景觀。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后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為“黃山”。據地質資料分析,黃山在四億年前元古代震旦紀是古揚子海,兩億年前中生代三迭紀“印支地殼運動”變為陸地。此后,又歷經多次造山運動的磨礪和第四次冰川的洗禮才逐漸形成,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泰山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側,處于沂沭斷裂帶以西,齊河-廣饒斷裂以南的魯西地區,是魯西中新生代泰山斷塊凸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北地臺的一個次級構造單元。
泰山地勢差異顯著,地形起伏大,總體地勢呈現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特征,主峰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m,在不到10km的水平距離內,與其山前平原相對高差達1300m以上。
泰山地貌分界明顯,地貌類型繁多,而且侵蝕地貌十分發育。泰山地貌可分為侵蝕構造中山、侵蝕構造低山、侵蝕丘陵和山前沖洪積臺地等四種類型,在空間形象上不僅造成層巒疊嶂、凌空高拔的勢態,而且總體上的雄偉形象與群體組合上多種地形相結合,成為豐富多彩的景觀形象。
泰山是華北地臺基底與蓋層雙層結構出露比較好而典型的地區。基底為古老的“泰山雜巖”;沉積蓋層為古生界寒武-奧陶系的石灰巖和頁巖,兩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觸。由南向北地層依次從老到新分布,地貌上構成一個南陡北緩的單斜斷塊山系。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多期次巖漿活動、多期次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十分明顯,使結晶基底巖系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區內地質構造十分復雜,既有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構造,又有中生代的構造,新構造運動普遍而強烈。中生代的脆性斷裂和新構造運動控制了泰山的形成以及泰山地貌特征。
王屋山
以裂谷構造、地質工程景觀為主,以典型地質剖面、古生物化石景觀、地質地貌景觀為輔。
河南王屋山較為完整地出露著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和構造—熱事件的序列產物,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5億年、18億年、14.5億年、8.5億年分別被命名著“嵩陽運動”、“中條運動”、“王屋山運動”和“晉寧運動”的四次前寒武紀造山、造陸運動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界面及構造形態遺跡。園區內出露的三大類數百種巖石和四大類數十種礦產構成了一座“天然地質陳列館”。其中,巖石內發育的特殊沉積構造更是比比皆是。如大型波痕、核形石灰巖、豆粒灰巖、鮞粒灰巖等。復雜的地質地理背景,系統地地層層序、巖石組合、結構構造和古生物化石及豐富的礦產資源、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使王屋山成為儲存地質信息的“數據庫”。
黛眉山
黛眉山地質由厚達820余米的中元古界紫紅色石英砂巖,構成了黛眉山的主體;波痕、泥裂、交錯層理等沉積構造遺跡的種類多達數百種,是反映距今12億年前后華北古海洋沉積特征的天然博物館,為在新構造運動背景下經流水深切形成的紅巖嶂谷群地貌。
與火山相伴熔巖構造,結殼熔巖、巖漿濺落拋射物、熔巖隧道等地質景觀極為豐富,具有多樣性、系統性、典型性,在國內外同類地質遺跡中是罕見的,被認為是名副其實的第四紀火山天然博覽園。公園地處熱帶至南亞熱帶過渡區,它是我國熱帶及向南亞熱帶過渡生物群落典型地。公園第四紀火山鄰近濱海城市,并融合于熱帶海島環境之中構成了“熱帶城市火山生態”、“熱帶、南亞熱帶海島火山生態”的特性。公園屬地海口市、湛江市均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類活動與火山(玄武巖)和諧發展的火山文化構成公園獨特的濃厚的文化底蘊。千姿百態的火山,肥沃的紅土,翠綠的椰風海島,湛藍的大海,銀色的沙灘,有機地融合、調繪出紅、藍、綠和諧之美。這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寶貴財富。
石花洞園區
以石花洞為代表的“溶洞群”,是我國北方巖溶洞穴分布最密集,也是最大的溶洞群。尤其是石花洞在國內和世界上具有幾最:洞穴層數最多(七層);洞內次生化學沉積物類型最為齊全,石盾數量最多(200余個);月奶石為全國首次發現,發育最完整;全新世石筍中發育最好的微層理,是世界上稀有的精品之一;石花洞是唯一存活有膜足硬肢馬陸穴居動物的溶洞;銀狐洞中飛濺水形成的“倒掛銀狐”為巖溶珍品、世界奇觀。
十渡園區
十渡拒馬河景區旅游資源豐富多彩,這里有華北地區少見的構造-巖溶景觀,其中構造-剝蝕-崩塌地貌景觀長達37.8km,有拒馬河大峽谷;有南方大峽谷、仙峰谷、孤山寨、萬景仙溝、蓮緣峽谷、王老鋪峽谷、東湖港和西湖港等十多條拒馬河二級支谷;有筆架山、天池山、五星峽等古巖溶峰叢、峰叢等地貌景觀;有仙棲洞、龍仙宮、三清洞等地下巖溶景觀;有七渡褶皺構造、六合褶皺構造、孤山寨“一線天”張性裂隙和菱形解理等構造形跡;有河漫灘、階地、石門村廢棄古河道和離堆山、仙峰谷泥石流遺跡等河流地貌景觀;有各類疊層石、石中石、風暴巖等海相沉積遺跡景觀;另外還有眾多的溪流、泉、潭、瀑布等水景。
上方山云居寺園區
上方山景區現列為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上方山是大房山的一個支脈,屬太行山脈的北延部分,主要地層為元古界霧迷山燧石條帶白云巖和鐵嶺組燧石團塊狀白云巖以及洪水莊組沙頁巖,巖層產狀多為水平或近于水平,受黃山店褶皺—逆沖斷層構造的影響,南側斷崖雄險壯觀,次級斷裂造成的溝谷斷崖也很發育。本區地形崎嶇,峰嵐峭拔。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漸低,屬中低山地貌。在斷層裂隙處石灰巖白云巖經溶蝕、侵蝕,往往形成溶洞、峰叢和孤峰。著名的“九洞十二峰”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
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不但擁有典型、稀有、系統、完整的火山地質遺跡景觀和水體景觀以及峽谷濕地等自然地質景觀,更蘊藏著海東盛國的千古之謎。
伏牛山脈,是一部研究大陸復合型造山帶的地質教科書,眾多地質遺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和國際對比意義。南陽伏牛山地處羅迪尼亞超大陸和華北板塊、揚子板塊長期相互作用的主要區域,是復合型大陸造山帶(秦嶺造山帶)的俯沖碰撞、匯聚拼接、隆升造山的關鍵部位和地質遺跡保存最為系統、完整的區域。
伏牛山的地球歷史和構造地質學特征優勢,在于她揭示了太古宙原始陸殼基底的裂解分離,并在早元古時期發生的沉積建造作用和變質變形作用,概括了中國造山帶對全球性羅迪尼亞超大陸事件的響應,區域性板塊構造動力學系統控制下的大地構造演化和大陸動力學過程。
馬山口板塊縫合線、二郎坪裂陷小洋槽等地質遺跡,見證了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的對接和碰撞,地殼的運動、歲月的更迭在這里高度濃縮。地質構造運動的長期作用,使兩大板塊接觸帶形成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推覆、迭置和伸展拉張。在大陸造山運動這位“科學巨匠”的精心打造下,連綿八百里伏牛山巍然屹立,挑起了中華大地的脊梁。
龍虎山丹霞地貌類型多樣,擁有幼年期、壯年期到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完整序列,尤以壯年期地貌為主體。整個園區呈現一幅碧水丹山的天然畫卷,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丹霞地貌。同時,由于分布著奇特的火山巖地貌及典型地層剖面,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審美旅游觀賞價值。
1915年,在榮縣旭水河畔官道旁出土了自貢第一塊恐龍化石,之后,在榮縣城東1.5公里處的西瓜山又發現了多個恐龍化石點,并出土了第一具保存較完好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骨架以及部分其他脊椎動物化石。榮縣復興鄉青龍山恐龍化石群地質年代與大山鋪恐龍化石群大致相當,在已探測性發掘的60平方米范圍內,化石層疊堆積,綿延不絕。這對于進一步彌補全球中侏羅世恐龍化石較為缺乏,解決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研究中存在的有爭議性問題,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義。榮縣金花鄉境內的桫欏植物群落生長有近2萬株侏羅紀時代的古孑遺植物——桫欏(樹蕨),它們曾是恐龍的主要食物,被稱為“活化石”,為古生物、古地理、古氣候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對重現恐龍時期的古生態環境,研究恐龍的興衰,有著重要的價值。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典型的復合型大陸造山帶,是形成統一中國大陸的主要結合帶,橫貫東西,位居,成為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自然分界線,具有全球地質共性中的獨特性,其造山帶與盆山地質科學內容豐厚、典型、集中,富有代表性,故長期受到國內外地學界的關注。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是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科學遺跡保存最好的地帶之一,并且秦嶺北麓大斷裂是典型的造山帶和裂谷盆地交接區域。
總的地貌特征為北仰南俯,山大溝深,山嶺與河谷、臺地相間。主要地貌單元有山前沖積、洪積扇群、黃土臺原、地壘斷塊山(驪山)、流水侵蝕剝蝕的黃土高丘陵、流水侵蝕剝蝕的大起伏中山、古冰川作用的極大起伏高山。
二億三千多萬年前,興文石海一帶還是一片汪洋大海。250萬年前的一次地質構造運動,大面積石灰巖相繼出露于地面,形成了石海的茫茫地表石林,這一地質變遷已經由興文石海發現的從坭盆紀到二疊紀時代的大量化石得到佐證。這片巖石的海洋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地表巖海。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面上的石灰巖受到雨水的不斷沖刷、融蝕,形成了地下洞穴、地下河流。天長日久,地下河空間擴大,超過承受極限后開始出現垮塌,出現了漏斗、石峰、石柱,洞中出現了邊石壩,地面則留下石幔及各種形態的溝、漕、石林、石牙、石孔與殘巖斷壁。地面的泥土一天天減少,石頭一天天增多,從高處往下一看,灰白色的大地就像是一片翻騰的大海。
公園的典型塊狀巖溶區內發育有兩大地下河系統,形成了成熟的高峰叢地貌,公園內擁有全球最大的天坑群、最集中分布的洞穴大廳群、天窗群、最大跨度的天生橋、典型洞穴沉積物、最完整的早期大熊貓小種頭骨化石以及獨特天坑生態環境保留的動植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以及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
中國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內的典型塊狀巖溶區,發育有兩大地下河系統,形成了成熟的高峰叢地貌,擁有全球最大的樂業大石圍天坑群、最集中分布的鳳山洞穴大廳、天窗群、最大跨度的天生橋及典型洞穴沉積物、最完整的早期大熊貓小種的頭骨化石,以及獨特天坑生態環境保留的動植物多樣性,如天坑植物群落、布柳河河谷森林群落、中國蘭花之鄉和洞穴動物群落。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處于歐亞板塊東南緣,瀕臨菲律賓板塊,為西太平洋中生代大陸邊緣活動帶的一部分。
公園位于浙閩中生代火山斷陷帶中段閩東火山斷拗帶的東北端,北東向福安—南靖斷裂帶的北端。在漫長的地質演化歷程中,經歷了復雜的地質作用,尤其是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形成了公園內廣泛分布的英安質—流紋質火山巖、侵入巖以及以脆性斷裂為主的多種多樣斷裂構造,并發育了豐富的既有科學研究價值又有旅游觀賞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
公園是一座以中生代花崗巖和元古代-古生代地層為主組成的具有豐富地質遺跡與獨特地質地貌現象的自然地理區域。位處揚子與華夏古板塊結合帶和歐亞大陸板塊東南部與太平洋板塊活動地帶。
公園記錄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來地殼形成演化的歷史,特別是完整記錄與系統顯示了三清山花崗巖地貌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具有世界性價值的花崗巖微地貌天然博物館。
地質公園經歷了億萬年滄海桑田的變遷,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跡。有距今約18.5億至8億間形成的數千米厚的碳酸鹽巖,層面上留下了類型繁多、形態復雜的波痕;有地質歷史中形成的獨特的角度不整合面;有燕山運動多期次的巖漿活動形成的多種侵入巖、噴發巖及其各種接觸關系;還有燕山運動過程中形成的規模宏大的山前斷裂、近乎直立的巖層、巨大的紅石灣穹窿、六道河背斜、壯觀的單斜構造等。另外,生活于燕山運動時期的植物和大量的恐龍在地質公園內保存下了眾多硅化木化石和大量恐龍足跡化石,不僅有較常見的食肉型獸腳類恐龍,而且還有相鄰地區沒有發現的植食型的蜥腳類、甲龍類和鳥腳類恐龍足跡,成為地質公園中獨特而珍貴的地質遺跡。自新生代以來,燕山運動造成密集的節理和斷層將出露地表的中晚元古代海相碳酸鹽巖分割裁剪,巖溶作用塑造了美輪美奐的喀斯特地貌,成為北方巖溶的典型地區之一。
昆明市石林風景區開發為游覽區的主要是:石林風景區、黑松巖(乃古石林)風景區、飛龍瀑(大疊水)風景區、長湖風景區。
昆明市石林風景區已經被聯合國文教科評為“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風光”,1982年,經批準成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
江西廬山地質公園內發育有地壘式斷塊山與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及第四紀冰川地層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巖群地層剖面。截止2010年在廬山共發現一百余處重要冰川地質遺跡,完整地記錄了冰雪堆積、冰川形成、冰川運動、侵蝕巖體、搬運巖石、沉積泥礫的全過程,是中國東部古氣候變化和地質特征的歷史記錄。與歐洲阿爾卑斯地區及北美地區第四紀冰川活動特征有許多相似之處,具有全球對比意義,對研究全球古氣候變化和地質發展史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主要以云臺山園區的構造單面山體地貌和斷崖飛瀑、幽谷清泉地貌為特征。園內群峽間列、峰谷交錯、懸崖長墻、崖臺梯疊的“云臺地貌”景觀,是以構造作用為主,與自然侵蝕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觀,是地貌類型中的新類型,峽谷中保留了大量的地質遺跡,有系統獨特的地層、巖石和礦物,典型特征的地質構造、奇異多樣的洞府、得天獨厚的生態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旅游資源。
中國湖北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是典型的構造地貌生態綜合型地質公園,由五個園區組成,分別為神農頂園區、官門山園區、天燕園區、大九湖園區和老君山園區。其中神農頂園區展示了壯麗的山岳地貌及典型地質剖面;官門山園區以其獨特的地質博物館和豐富的峽谷地貌景觀為主;天燕園區主要地質景觀是峽谷與巖溶地貌發育;大九湖園區以發育冰川地貌和高山草甸為特色;老君山園區發育斷裂構造與水體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