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A股大牛市,催生中國基金行業第一波“公奔私”浪潮算起,到2017年,“公奔私”已走過十個年頭。
近期,有機構統計發現,盡管“公奔私”的基金經理還延續著他們過去在公募基金市場的投資風格,但他們掌管的私募基金業績表現,卻能跑贏公募基金了。
武功招式相同,為何效果不同?
“奔私”后業績超公募
據華創證券分析師謝守方統計,截至2017年7月底,私募基金行業目前管理產品的基金經理一共有4549位,其中310位是原公募基金經理,占比為6.81%。
這些基金經理在公募時期的業績就表現不錯,而奔私之后,業績甚至超越公募基金。
海通量化團隊建立了這樣的統計模型,以每位“公奔私”基金經理名下目前已存續的、運作時間最長的基金作為樣本統計,納入統計的有233只基金,在收益上,除2012年和2017年上半年以外,“公奔私”基金經理的產品業績平均表現均跑贏了公募、私募基金平均水平。
▲數據來源:海通量化團隊研報
時間放短到近兩年,謝守方指出,據朝陽永續不完全統計,管理股票多空產品且至少滿兩年的“公募派”基金經理一共有119位,對應產品共566只。以兩年前的“股災1.0”為起點,119位“公奔私”基金經理的平均累計收益率為下跌2.3%,同期滬深300指數下跌16.43%。
顯然,過去兩年,“公奔私”基金經理大幅跑贏市場指數,甚至在熊市和震蕩市環境中,都表現出了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
▲圖片來源:華創證券
改投別派,招式不變
江湖各有門派,在“公奔私”江湖上,“公募派”基金經理們的投資風格也十分鮮明。
選擇在牛市“奔私”的,一般都是主動管理型的基金經理,在“奔私”后,也依然采用主動管理型的股票多空策略。據謝守方統計,“公奔私”基金經理管理的私募產品共1770只,分別由183個基金經理管理,1770只產品中,有1544只屬于股票多空策略,占比為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