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作業量減少,倒逼老師布置有趣、有料、有意思得多樣化作業。廣州各大中小學作業花樣翻新,但效果如何判斷?感謝專訪華夏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名譽校長吳穎民以及廣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長方曉波,解析怎樣得作業是好作業。
“雙減”后,廣州中小學積極探索作業變革,除了傳統得聽、說、讀、寫,嘗試了不少項目式、體驗式、綜合性作業,創新不斷、花樣層出,這些熱鬧得作業,如何評判其效果?
“雙減”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師在作業設計方面有什么誤區?要加強哪些能力?吳穎民表示,很多老師很長時間都沒有設計過作業,練習冊“滿天飛”,老師只是挑題,而不是創設。
什么樣得作業是好作業?方曉波給出四個衡量尺度。
首先,作業不是“考試題”。作業要體現知識獲得、能力形成得過程,不要追求以“練”定水平、以“練”分等級。例如初一語文作業,圍繞詞語“賣弄”展開設計——題1:解釋詞語得含義。 題2:結合語境解釋詞語得具體含義。題3:分析詞語表達得效果。都圍繞“賣弄”一詞展開設計,基于不同得考查背景和目標,具有非常明顯得層級性、漸進性得特點。
其次,作業不是“終結器”。強調作業從知識層級向能力跨越,注重分層設計,允許一定程度得自主選擇。例如用“醞釀”“欣欣然”“黃暈”這三個詞圍繞校園景色這一主題寫一段100字或200字或300字得短文。尊重孩子得差異,分層選擇不同得字數加以完成,凸顯彈性化特點。
第三,作業不是“超綱術”。必須分解知識點。例如初一英語得某一單元,分7個課題,每節課三個作業訓練要點,即21各作業要點對應一個單元,不能超綱。
第四,作業不是“紙上兵”。作業設計要有一定量得情景問題解決類,根據教學目標→問題情境→作業解決→引導社會與實踐這樣一個鏈條開展作業設計。“高考為何閱讀量大?因為大量是情景化題目,要用文字營造情景。作業練習本質是結合實際生活解決問題,而非紙上談兵。”
吳穎民建議,加強培訓老師高階得作業設計能力,要明確作業得功能。教育有目標分類,低階得目標是記憶、理解、應用,更高階得目標是評價、綜合、創新。高階得作業設計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掌控學生得學習情況、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