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松賽一定要設獎金嗎?”
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難道不該設嗎?”。雖說報名參加馬拉松的人中只有極少數拔尖者才能觸碰到獎金,大多數跑友在這個過程僅僅成為陪跑者,但對于一場比賽而言,不設置獎金仿佛又有些說不過去。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拋出者是中國田協馬拉松辦公室副主任石春健。在思考了這些年中國馬拉松的發展歷程后,他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雖說國內馬拉松發展迅猛,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因而產生了許多的問題,其中獎金問題便是嚴重的隱患之一。
獎金的誘惑力究竟有多大?
中國田協發布了對兩名馬拉松選手李文杰和侯艷民作出了興奮劑違規處理決定:兩人均被禁賽4年。
李文杰被成為“半馬女神”,以顏值和實力并存成名。侯艷民曾是專業運動員,甚至還擔任過省級馬拉松隊助理教練。作為馬拉松圈內小有名氣的兩人卻犯了如此嚴重的錯誤,的確讓人唏噓不已。

李文杰和侯艷民因服用興奮劑遭禁賽
作為賽場上嚴厲打擊的禁品,興奮劑丑聞卻顯得有些屢見不鮮。回看這些年,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在興奮劑檢查上不斷加大力度,這也讓更多投機取巧者原形畢露。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參賽選手特別是國內業余選手被檢出興奮劑違規的案例有增加的趨勢。
業余選手為什么使用興奮劑?這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跑得越快,距離獎金的距離也就越近。尤其隨著高水平的非洲選手席卷獎金,越來越多賽事為了讓國人更有參與感,為中國籍選手設置了名次獎勵。國內組冠軍獎金多則幾萬,少則幾千,對于平均收入不高的這些選手而言可謂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了。

非洲選手中國“淘金”已成常態
從這些不惜使用興奮劑來破壞比賽平衡,靠近名次爭奪獎項的參賽者身上,你就可以看出獎金對于一場賽事有多么重要了。過去,吸引大家參加比賽的因素很多:體驗有趣的賽道、感受溫馨的服務、追求證明自己的完賽獎牌等等。但如今,追求高額獎金的功利跑者已經不乏少數,這也讓作弊興奮劑等丑聞不斷發酵。

獎金真能衡量賽事水平?
許多賽事在推廣上也陷入了怪圈。原本設立獎金的初衷是為了吸引更多高水平選手參賽,以此來提高賽事水平及影響力。如今卻慢慢發展成為一種促進報名的手段,許多賽事以高額獎金為噱頭,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賞金獵人”。
翻開近年來的一些土豪賽事,有些比賽的名字你甚至聞所未聞。例如2017年的根河馬拉松,首年舉辦便投入重資,根據賽事競賽章程顯示,全馬冠軍和半馬冠軍講分獲10萬和5萬元獎金。并且該賽事只對中國選手開放報名,沒有任何特邀選手,國內選手可獲得80萬元的獎金,這個數字在國內絕無僅有。

根河馬拉松
當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李子成、楊紹輝、管油勝、何引麗等知名選手紛紛參賽。提高了賽事水平,這樣的投資的確卓有成效,但并非值得提倡。

高額獎金吸引了頂級跑者前來參賽
還有一些比賽,為了招納更多的參賽者,擴展了獎項的廣度:國內選手獎、市民獎、團隊獎等等,提供了更多的獲獎席位,自然也引來了更多人參與其中。可是,不考慮實際情況作出的獎項設置往往是不合理的,甚至會引發一些令人苦笑不得的鬧劇。
今年4月21日的潛江國際馬拉松就出現了點類似的意外。為了鼓勵本地跑友,潛江馬拉松組委會專門設立了潛江市民獎,規則是市民進入前100名均可獲得獎金。

然而當比賽結果出來以后發現全程馬拉松僅有24名女子獲獎。為什么會出現獎發不出去的情況?也許有人會好奇是不是關門時間太嚴格,路標引導人跑錯道等等原因,但實際上據了解,這是由于比賽當天僅有這24名女子完賽。。。而關門時間也算合理,為6小時30分鐘。這樣來看,賽事參與度上去了,參賽者的平均水平卻下降了很多。

有質疑獎金多的,更有吐槽獎金少的了。今年的宜興馬拉松就遭到了跑友們的吐槽,冠軍僅僅收獲了5000元,而去年舉辦的義烏半程馬拉松男、女冠軍的獎金也僅有6000元。相較上面的土豪賽事,這樣的獎金確實顯得有些寒酸了,更不用說將眼界投到國外,同外國賽事的高額獎金相比了。因此也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低額獎金制約了中國馬拉松的發展。”

宜興馬拉松冠軍獎金僅為5000元遭吐槽過少
背道而馳的“獎金限令”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觀點似乎并沒有受到官方的支持,中國馬拉松在獎金這方面一如既往地沒有順應國際潮流。相反,中國田協還制定了相應的“資金帽”,以此來限制馬拉松賽事獎金的增長。


簡單來說,政策方策可以歸納為一句話:獎金可以發,但不可以多發。從長遠來看,這是基于當前國內的馬拉松市場而做出的決定。獎金的限制,能夠讓資金投入到更合適的地方,完善賽事規劃及服務。如若僅僅讓獎金達到國際水平,但賽事質量依舊不達標,顯然就有些顧此失彼了。
不設獎金的賽事真有人參加?
事實上,這個世界確實也有不設置獎金的馬拉松比賽。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比賽還受到了群眾的響應和支持,始于1976年的華盛頓海軍陸戰隊馬拉松就是典范之一。

華盛頓海軍陸戰隊馬拉松吸引了許多跑者前來朝圣
這項賽事被稱為“人民馬拉松”,它承認所有訓練和完成比賽的運動員的成就。雖然不設獎金,但這場馬拉松的完賽人數從第一屆的1000人穩步增長到如今的2萬人,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跑者,一同感受最原始的馬拉松樂趣。

平日里形象嚴肅的美國大兵將化身志愿者
無獨有偶,國內也有類似的賽事應運而生——深圳大鵬馬拉松。這項賽事創建于2014年元旦,不僅擁有“中國最美山海跑道”,還被跑者譽為是擁有“五星級體驗”的馬拉松賽事。作為跑步愛好者的嘉年華,賽事一貫的傳統便是不設獎金、不邀請職業選手,讓跑者感受更純粹的跑步樂趣。

國內罕見不設獎金的深圳大鵬馬拉松
雖說沒有獎金的鼓勵,會讓選手缺乏激情和挑戰極限的動力。這對于追求極限的馬拉松運動來說或許算不上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不過,花過多的獎金來吸引參賽者在另一種程度上可能會削弱賽事的質量,導致資本投入到錯誤的地方。也使參賽者變得更加功利,從而遺忘了跑步的初衷,這也許就是獎金方面追逐虛假繁榮所產生的副作用。
不設獎金的馬拉松,跑友們會選擇參加嗎?
有大神體驗過領獎的經歷嗎?
跑友們快來留言區留下你的想法,積極與我們互動吧~
(上海跑步者)